第三章 西周

西周玉器發展概況

第三章  西周

    商周時代的觀念,玉器已發展到與當時社會的權力、等級制度與道德標準愈來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,並作為封建禮制的一部份而固定下來,且久盛不衰。其原因除了中國玉材豐富、玉質優良、器類繁多、用途日廣、工藝精進、造型典雅美觀外,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對玉一直被奉若神明,玉器深受統治階級的寶愛、推崇,把它灌以道德觀念,使之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宗教信仰各領域中均能為其封建皇朝效勞。

    自西周皇朝建立後,此種觀念與禮制便被大大加強。周書,顧命記載周康王(西元前一零七八年)第三代皇朝即位時,宮中陳設「越玉五重」,即陳「寶赤刀」,「大訓、弘璧」,「琬、琰」,「大玉、夷玉」,「天球河圖」。民初劉子芬竹黑色古玉考的解釋是:「周書顧命曰:越玉五重,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……餘意以為依越玉五重四字推之,蓋將所有玉器,列為五重,或陳於西序,或陳於東序,寶赤刀固為玉制,天球河圖亦以玉為之,大訓或亦鋟刻先王誥命之玉版……」這些玉器就是王權的象徵。

    周禮春官大宗伯曰:「以玉作六瑞,以等邦國:王執鎮圭,公執柦圭,候執信圭,伯執躬圭,子執穀璧,男執薄璧。」六瑞之外,它又載有:「以玉作玉器,以禮天地四方:以蒼璧禮天,以黃琮禮地,以青圭禮東方,以赤璋禮南方,以白琥禮西方,以玄璜禮北方。皆有牲幣,各度其器之色。」

    玉器中的禮器,以朝聘時作為封官拜爵用的「六瑞」,與祭祀天地四方所用的「六器」為主。此外,在周代屬禮器中的玉器有王執的大圭、瑁、珽;諸侯大臣所執的荼、笏;作為禮器的赤璋、大璋、中璋、邊璋;作為宗後瑞玉的大琮(亦稱內——宗後守之),與作為諸侯夫人瑞玉的瑑琮;以及玉案、玉敦、玉簋、玉豆、玉琖、玉觶、玉觚、玉尊、瑤爵……等仿青銅器。上述玉制禮器是用作表示貴族身份和供禮儀之用。

    周禮所記的天子以及公、侯、伯所執的瑞器都是「圭」,據周禮春官大宗伯注的解釋:「不執圭者,未成國也。」說明圭為國家之重器。禮記曰:「禮有以素為貴者,大奎不琢。」禮記言圭,屢言「以素為貴」,圭為國家重器,因而大圭不琢。依禮記所言,則明顯說明商周時代的朝廷重器是不雕紋飾的,光素無紋飾可能是國家禮器大部份玉器的定制。此時禮器的雕工皆精慎不苟、風格嚴整,以其尺度或紋飾上的級別差異,反映出它所體現的禮制在當時社會中的威勢。中國玉器之所以能發展成延續了七千年,久盛不衰。它與禮制及傳統道德觀念相結合,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。

    西周早期玉器承襲殷商,商代的六工至周代時已增為八材。八材是:珠、象、玉、石、木、金、革、羽等,各有專職,以充國用。而玉工尤為重要,周代琢玉工藝此時已達精美的境地,更有「玉府」這一種專門技術的設置。玉府有玉人、雕人,以作服玉、禮器、珮玉、唅玉、玉敦……。此時六瑞、六器之形制,亦至為完備。從那時候起,就開始採用不同形制與不同顏色的玉,作為不同典制禮儀之工具,此為中國古典藝術之典型,逐漸成為中國禮教所遵循之準繩。這些都是周代古玉雕琢的精品。周禮考工記所稱「玉人」,便是當時專司攻玉工作的。但如何攻法?古籍一無所載。

    在西周的考古發掘中,出土的玉器有:戈、釜、鉞、刀、圭、璋、璧、環、璜、鐲、玦、珮、笄、簪、發箍、蝶、觿、管、串、梳、篦、蟬、龍、鳳、虎、獸、魚、人物、工具、柄形器和鑲嵌器。

    西周早期玉器與殷商末期相似,它的風格又與當時流行的簋、豆、尊、觥、卣……之類青銅器的風格相吻合,除烹飪器如鼎、甗、甑等幾種少數青銅器形沒有發現用玉制之外,其他非烹飪的食器和酒器多有玉倣製品。研究商周古青銅器中的禮器,對當時玉器的紋飾、形制和斷代都很有幫助。禮器就是宗廟祭祀用的銅器皿。古人極重視宗廟的祭祀,儀式繁雜而隆重,祭品的陳設被認為是子孫苗裔昌盛的象徵,一年四季按時舉行,從不中斷。而這些祭器也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器具。古代戰爭,有時會把戰敗者的宗廟祭器掠走,這是最嚴厲的一著。這些放在宗廟中的祭器,稱為「重器」,古籍中常提及的「遷其重器」,正是指這種狠毒的掠奪,使戰敗者有斷子絕孫的恐懼。從祭器中往往鑄上「子子孫孫永寶用」之類等字樣,便可知其被極重視的程度。

    商周青銅禮器中也有時代分類的。食器中在商代沒有簠、盆,它是西周中晚期才開始出現的;西周沒有敦,它是春秋後期才流行起來的。酒器中,商代及西周早期絕大多數是通行的。但是沒有發現以後的缾、缶、桮。西周晚期開始,酒器中主要流行的是各種形式的壼;鳥獸尊在商代晚期至戰國這一段時期都有所發現。而觥、卣之類在西周中期以後很少發現。水器中的   是西周中期以後才有的;青銅鑑在春秋晚期開始有傳世品發現。

    西周的青銅器紋飾已趨於抽象化、幾何圖案化,此時期玉器紋飾的風格與它互相吻合。商周有少量圓雕的人和動物形玉器,屬於陳設賞玩的藝術品,如殷商婦好墓中就出土了不少立體圓雕的人物、獸、鳥、魚等動物形玉器。西周初期與殷商末期相似,也出土有玉人、虎、獸、鳥、魚等玉器。

    商、周的玉玦多雕成首尾相對的龍形。

    商、西周玉璜喜滿身雕成龍、虎、獸或鳥類為紋飾,並在玉璜兩端雕有孔,它與春秋以後在玉璜的中央上部也有孔是略異的。

    玉琮在商代比之新石器良渚文化時期則已較少製作,西周與東周時代少製造,至漢代玉琮已較為罕見。

    西周初期繼商末,尚有少量玉制工具,如殳刀、斧、削、錛、小刀、鑽、錐等出現,西周中期後就很難再發現了。

    殷商時代主要作為儀仗用所盛行的玉兵器,在西周出土的已沒有殷商那麼多,但其形制與商時沒有多大的改變。

    西周出土的平首圭,形狀與商代無大區別,但西周出土的尖首圭漸漸多了,尖首圭以石制的比較多。到了春秋戰國,出土的平首圭已少有了,所見的多是尖首圭。

    西周出土的玉柄形器與商代大致相同,除有素面、獸面與柄身琢成花瓣狀紋飾的,它多發現於西周墓主手臂之處,估計是手執之器。

    商代玉璧絕大多數為素面而無紋飾,商早期玉璧且多厚薄不勻;西周玉璧喜雕龍、虎紋、獸面紋與鳥紋飾。

    西周中後期,玉雕的風格有了明顯的改變,它逐漸強調物件的主要特徵,例如誇大兔耳,誇大鹿角,至戰國時代這種誇大更為過份;此時的立體圓雕漸少,片塊狀的飾物增多;雕工漸趨簡練,紋飾更趨向圖案化,細部裝飾多予省略;線條雕刻流暢自然,曲線的轉折迴旋優美,與商代古樸強直之風各異其趣。這處西周中期自成的風格,可從西周初中期之間的寶雞強,伯墓出土的玉器中得到考證。

    西周初期的雕工仍繼商末所盛行的手法,用陰線或雙陰鉤出輪廓,略壓低四周地子,使形體略覺凸起之感;或在輪廓的四周微琢成斜坡,商代圓雕的龍、虎、獸和鳥紋均喜用雙鉤壓地隱起雕法,琢出獸目、耳及各重要部位;或用雙鉤加壓地而隱起的雕法,使成為隱起的陽文圖案,西周初大多雕工仍殘存商代那種簡潔樸雅,器身飽滿,線條勁健倔強,有一種特殊的古樸之風。

    到了西周中期,由前期的雙鉤陰線或陽線轉變為一面坡陰線,即原垂直琢下的陰線逐漸改變為一側璧垂直,另一側為斜坡;或一面坡陰線與一較細的陰線平行配合使用;有時也單獨使用一面坡粗線(把壓地的斜坡面加寬)或細陰線;也有在一面坡陰線的垂直溝外側加成排的細陰線。而垂直的硬稜、斜坡的寬面與平行的細陰線溝的表面均被磨光,因而在佩戴或把玩時的稍為轉動,都會因凸凹面的差異而閃出不同的色澤和反光,充分表現出玉質瑩潤的美感,加強了器物的立體感和層次感。這種雕琢的技巧較之前期有了很大的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