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046 漢代 玉方璧

漢代 玉方璧

G046 漢代 玉方璧
G046 漢代 玉方璧
G046 漢代 玉方璧
G046 漢代 玉方璧

G046漢代 玉方璧

這四方璧:每邊長度皆微有差異,可作高與寬看。(高:11.70cm,寬:12.78cm,最厚:1.55cm)

青綠玉,黑漆沁,中有圓孔,內淺浮雕。
一面:雕為上空有三蒼鷹,下有一駕四馬車,車座駕二人。無論飛鳥、人物、服飾、車型之雕塑,均為漢代作風。這些皆可從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之畫像壁石中看到。
武氏祠是任城名族武氏一家數墓之享堂,其最著名者為武梁祠與武榮祠。武梁祠係漢桓帝時元嘉元年造,其刻畫係良工衛改所作;武榮祠建於永康元年。漢重神鬼,故墓有碑,祠有室,四壁多刻神鬼、聖賢、人物禽獸之狀,以為裝飾。畫像皆為陽刻(即浮雕),它與這玉方璧之淺浮雕及其作風完全相同。
例如:玉方璧上空之三蒼鷹,即與武梁祠畫像壁石中一壁之蒼鷹相似。在第四層所雕為:曹沬、專諸、荊軻三刺客故事。在「戰國策.趙策」云:「夫專諸刺王僚也,慧星襲月;聶政之刺韓傀也,白虹貫日;要離之刺慶忌也,蒼鷹擊於殿上……」,可見春秋戰國至漢,皆喜雕蒼鷹為飾,或以此增强其威勢之氣氛,而有此含義也。
又如:玉方璧之馬車圖與四川成都楊子山出土之漢畫像石之馬車圖、及成都出土漢畫像磚之馬車圖。作風均十分相似。

另一面:玉方璧淺浮雕為一鳳與一仙人狀的武士圖。
漢代許慎說文曰:「鳳,神鳥也。天老曰:鳳之象也,鴻前麐後,蛇頸魚尾,鸛顙鴛思,龍文虎背,燕頷雞啄,五色備舉,出於東方君子之國,翺翔四海之外,過崑崙,飲砥柱,濯羽弱水,暮宿風穴。見則天下大安寧。」上述雖有一些不着邊際的話,但此玉方璧所雕的鳳紋,則正如上述所說魚尾(指鳳尾分歧),燕頷雞啄,五色備舉(指羽毛美麗),均與漢人想像中的鳳鳥吻合,尤其所謂魚尾,更形突出。此玉方璧鳳紋已與商周時代的圖案形鳳紋飾顯著不同,這鳳鳥已趨向較為寫實,亦為漢代作風的表現。
右邊的執矛者為仙人狀武士,其身體下端呈捲雲狀而尖尾,此種形狀僅能在漢代畫像壁石中發現。在武梁祠畫像壁石中就有一人雕成通身呈捲雲狀,形如這玉方璧武士下端而體積更大;武梁祠另一石刻的伏羲女媧像中,伏羲和女媧都是人身蛇足而尖尾,有很濃厚的神話成份。而這玉方璧的武士狀仙人的身體下端所呈之捲雲狀及尖尾,正好是漢代武 梁祠這上述的二合為一的雕法。
這玉方璧所稱之仙人狀者乃上身生翅膀。
韓詩外傳說:「無為虎傅翼,將飛入邑,擇人而食。」山海經是神話最多之書,記有很多有翼能飛之獸。在漢代石刻與漆器的畫像中,生翅的仙人與有翼的獸,更屬不少,目的乃作出異乎尋常的樣子,有所仙氣。
漢代的「羽化登仙」觀念濃厚,它殆由楚人的龍螭昇仙而發祥。而戰國時代對神學思想作過很大的衝擊,至漢代却出現了逆反,其神學思想泛濫,可說是漢玉為商周玉的宗教審美觀念的回復。
此極罕見的玉方璧之出現,再體現出漢玉亦有渾莽厚重、樸拙簡勁,而帶有某些原始氣味的一面。這極度罕見的玉雕紋飾,可說是前所未見,舉世無雙!這寳貴實物的出現,無論在研究漢代的時代特色、宗教信仰、雕塑藝術,都深具歷史的重大意義和價值!!